善為至寶,一生用之不盡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余。” 在薛向東的公司,他廣泛吸收殘疾人就業;并帶頭向汶川地震、玉樹地震災區捐款;捐助家鄉貧困鄉村、中心學校;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,回饋母校,累計捐款超過百萬元……
然而時間倒回1976年,由于當時高考制度還未恢復,高中畢業的薛向東還只是農村的一名臨時炊事員。
“我當時就想跟著飯店的大師傅認真學炒菜,自己還經常看烹飪方面的書,跟著書上多學些花樣。”薛向東笑著說。
當了一年的臨時炊事員后,薛向東廚藝大漲,有機會到國企做“炊事員”,于是,他“跳槽”了。
恢復高考后,薛向東抓緊一切時間復習,1978年,被湖南大學計算機系錄取。“說實話,當時我也不知道計算機是什么,只是平時看報紙,看資料,覺得計算機、激光、紅外線等都是些很神秘的東西,我就想學自己不懂的知識,所以第一志愿就報了計算機系。”薛向東說。
談起開公司的理由,薛向東笑稱是被同學拖下了海。
輾轉多年,企業成長壯大,公益事業并行。而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,薛向東對公益事業的理解已不單純地局限在扶貧、救災。在捐資助學的同時,他把幫助大學生就業、創業和企業自身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。早在2007年,就成立了“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示范基地”,同時積極響應國家雙創號召,介紹經驗,提供平臺,堅持多年義務幫扶青年創業。
走在東華公司里,會時不時地見著肢體殘缺的員工,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、努力地工作著。
這樣的場景,源于2010年中國殘聯舉辦的一次招聘會,讓薛向東受到很大觸動,更加認識到殘疾人就業的困難。他更加明白,一次性捐助一些財物或者可以幫他們解決一時的困難,但是并非長久之計。
“輸血不如造血,給殘疾員工提供工作崗位就幫助一個家庭解決了大問題。合適的工作不僅能解決殘疾員工自身經濟難題,而且往往能極大地幫助其個人的長遠發展和家庭和睦,是對殘疾員工最有效的幫助。”薛向東如是說。
于是,薛向東決定敞開公司大門,當場承諾招聘一百名殘疾員工進入東華軟件。一時間他頂著內部壓力,把數十名殘疾員工“硬壓”到各個部門。
他們中有的本身就是軟件專業畢業,雖聽力受損,但借助助聽器可以正常交流,于是便在項目組負責研發軟件、編輯網站圖片等;有的后天致殘許久沒有工作,自學會計后則應聘進入公司負責會計核算的工作;還有的先天性脊柱彎曲,但掌握網絡技能,同樣能夠出色完成工作……
在與殘疾員工接觸過程中,薛向東深刻感受殘疾員工絕對不是企業的負擔,相反可以給公司發展帶來許多正能量。如今,東華軟件在全國各地已累計招收了一百多位殘疾員工,事實證明,他們的工作能力也并不比任何健全人差。
在這里,他們都受到了“超平等”的待遇。
各部門的工作崗位,只要能夠勝任工作,都是殘疾人優先錄用,公司還會根據其自身狀況、特長和文化程度給他們安排工作,讓每位殘疾員工各盡其才;為解決部分殘疾員工行走不方便的問題,在公司一路之隔的公寓樓里,統一為有需要的殘疾員工提供宿舍;另外,公司每月給殘疾員工提供一定補助,適逢殘疾員工生日還會為其購買生日蛋糕;同時,不定期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殘疾員工,并開展一些文化體育活動,鼓勵殘疾員工們積極參加,盡力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,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溫暖。
東華某殘疾員工曾說:“我的童年就在不同于同齡人的歲月中度過,迷茫過也自卑過。我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考取大學并順利畢業,應聘時又遭遇歧視。抱著試試看的心理,來到這里,結果成為了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,現在我不僅可以給家庭減輕負擔,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我能實現自我價值,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”。
曾經求職面試因腿部殘疾而被多次拒絕的一位殘疾工程師,也從初級做到了項目經理,“我的腿部殘疾現在在我看來也不全是劣勢,在某種程度上講,它是我不斷前進和努力的動力,和這么多優秀的同事一起學習和進步,在這個過程中,我發現自己做得還不錯,起碼不比大多數正常員工做的差。”
“幫助上百名殘疾人實現就業”是薛向東早先許下的承諾,如今早已兌現,但薛向東扶殘助殘的愛心事業仍在繼續。